文章      动态     相关文章     最新文章     手机版动态     相关动态     |   首页|会员中心|保存桌面|手机浏览

hhogp

http://hhogp.kub2b.com/

相关列表
文章列表
  • 暂无文章
推荐文章
地产乙方的生存现状,令人唏嘘
发布时间:2025-07-17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2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
图片


近期,知名家装品牌“住范儿”暴雷事件引发热议,北京、上海800多个工地停工、合作工长欠款达2000多万、客户通过住范儿平台签署装修贷,单户贷款甚至高达80万元,不完全统计此次债务累计多达1亿元以上······


客户自嘲:“躲过了烂尾房,没能躲过烂尾的装修。”


而这场危机的背后,揭开的其实不仅是家装行业的伤疤,更是整个地产产业链乙方生态的一个缩影。甲方暴雷,乙方遭殃,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。


尤其是这两年,从设计、施工、营销,到材料、软装等各类地产服务商,都无可避免受到了行业影响。有的乙方企业因为开发商暴雷直接资金断裂,上演“暴雷双响炮”;有的则在不断追债和裁员中苦苦支撑,只为留住最后一口气。


总之,甲方暴雷前地产上下游的幸福都一样,一旦暴雷,地产乙方的不幸各有各的不同。


图片


从供应商到开发商,被迫转行


很多地产乙方公司原本干着自己熟悉的业务,得心应手,可干着干着就被绑架成了开发商的渠道销售公司,被迫干起了房屋买卖的业务,归结原因就是开发商要钱没有,要房可抵。


但对于地产乙方而言,工抵房(工程抵债房)就是鸡肋——不抵,就等于白干了,成为一笔死账;可抵房以后,问题也接踵而至,房子不仅没有销路,还得“骨折价”销售才能变现,可谓进退两难。


第一,各类产品做工抵,花样百出。


如今市面上的工抵房早已不限于传统的住宅产品。过去,开发商用来抵账的,多是城中心或郊区的住宅,高层、洋房或别墅,毛坯或精装,虽然品质参差,但只要产品还算过得去,乙方勉强还能通过折价尽快变现。


可现在各类工抵产品花样百出,更像是“库存大甩卖”。

从公寓到商铺,从铺位到车位,甚至还有工抵仓房,开发商主打的就是一个“我有啥你接啥”,清库存才是第一要义,你还别挑挑拣拣不乐意,有得抵总比没得抵好,没抵给你公司名下开了10年以上的“古董座驾”都算照顾你了。


对乙方而言,这种局面可谓骑虎难下。明知道这些产品连开发商自己都卖不出去,还得被迫接盘。没办法,毕竟相对而言,开发商要是爆雷跑路,留下的只有应收账款,换成哪怕价值缩水严重的实物资产,产品起码还能有点“剩余价值”,聊胜于无,否则开了发票也白搭,最后只能落得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。


第二,没有卖不出去的房子,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。


工抵房产品花样百出也就算了,价格上也是分毫不让。


售楼处打完折8500元/平卖不出去的房子,工抵之后就的按照10000元/平折算,主打一个没有折扣,只能按照表价算。


没等乙方卖房子变现就先被拿走了15%的利润,这还没算完,开发商直接更名还好一些,有的开发商已经暴雷,乙方为确保后续交易安全,只能先将房屋过户至自己名下。但这样操作,卖房时交易税又是一笔开支。


当然,交易税都是小头,大头还有房屋降价、中介费等等,有的工抵房甚至因为已经交房了,还得补足物业费、采暖费等费用。


总之,最后七七八八加起来,能剩5000元/平的骨折价回收到现金都算幸福。有些地产乙方着急回笼资金,最后不得不2折、3折甩卖工抵房,以回收资金,最终几乎血本无归。


第三,地产乙方小有小的难,大有大的苦。



大多数人以为,工抵房不过就是一两套、七八套,哪怕是总包单位,也顶多抵上百套,已经是极限。


但一些全国化运营的地产乙方公司,工抵房累计数量甚至能达到上万套,房源规模反超本地中小开发商,,妥妥从从“供应商”变成了“开发商”。


有些甲方甚至直接将储备用地或在建项目抵给乙方,让这些地产乙方哭笑不得,苦不堪言。


当然,这类被迫成为开发商的地产乙方虽然活累,但至少还能活着。

而体量较小的地产乙方,业务量根本不够抵房,只能拼工抵房。简言之,就是几个地产乙方一起凑单抵一个房子,如果不抵回款遥遥无期,如果拼工抵房,交易难度、决策人多、周期长、推进艰难。


无论大小乙方,工抵房这剂“药”,都是苦口难咽:小乙方“药效”不足,难解燃眉之急;大乙方“剂量”过猛,反被拖累。乙方的规模,此刻变成了一把双刃剑。

第四,地产乙方要脸还是要活下去,只能二选一。


地产甲方把房子工抵给乙方,乙方也只能照样把工抵房再转给丙方、丁方……

大家心知肚明,工抵就是在割肉,谁接盘,谁承担风险,但契约精神早已让位于现实压力。


如果不这么做,公司就活不下去。于是只能继续往下抵,继续裁员,一步步在“失去体面”中换取“保住命脉”。


虽然自救的方式有很多,比如拓展业务,让客户类型不止于开发商,甚至可以出海扩大业务范围,但是这些方式的成果转化都需要时间。


在当下,只能低头认栽,先苟活下去,才有翻盘的机会。


图片


图片


账期越拉越长,要求越来越高


有的地产乙方已经接受现实:甲方爆雷,账款“永远”收不回来,只能彻底断舍离;也有的乙方勉强接下一些鸡肋工抵房,自我安慰、强行“洗脑”,权当留住一点希望。

但除了这两类,还有第三类乙方活得最为煎熬——甲方没爆雷,却也迟迟不付款,账期一拖再拖,比马拉松还漫长。


正所谓:服务一时爽,结款火葬场


首先,行业内卷,给了甲方拉长账期的底气。


过去甲方招标广告公司,实力强4A公司连提案都不去,可现在月费3万甚至更低的招标,恨不得6家同时竞争,对于甲方而言,接受我的账期我就用,接受不了我就换,反正你不干还有很多人排着队等着干。


规模小的广告公司拖不起直接走人,规模大的广告公司人均成本虽然低,但明知道不赚钱也无奈接受不平等条约,没办法,毕竟还得活着。


其次,行业内卷,价格往下卷,品质往上卷。


别看甲方付款有账期,可对于甲方而言,账期归账期,品质归品质,不但保留了传统的既要、又要、还要,甚至现在还出现了更要。


例如,猎头公司现在给开发商找人,既要TOP工作背景、想要35岁以下、还要同类项目经验,更要便宜,年薪比行业水平或者之前经历降低20%。


以上的苛刻条件猎头公司忍了,不能想能不能完成,只能想怎么完成。


可奇葩的是,还要求假如候选人转正之后服务不满一年,无论主动离职还是被动辞退,都不付猎头中介费用。换言之,加上6个月试用期,猎头1年半之后才有可能收到钱。放在高周转时期,一些项目估计都得开始结算了,这样的条款对于乙方来说就是赤裸裸的白嫖。


最后,行业内卷,与其慢性自杀,不如阵痛转型。


任何一个行业的乙方都会被账期拖垮,形成恶性循环,房地产如此,别的行业更是如此。


近期,国家出台《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(2025修订版)》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,明确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采购货物、工程、服务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的时限最长不得超过60日,并禁止通过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变相延长付款期限。


条例颁布之后,汽车领域积极相应,包括比亚迪在内的10余家汽车公司都官宣,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日内。


其实,任何一个行业,任何一个产业的生态都需要上下游都能有钱赚、有利润空间才能形成良性的发展,不断磅礴壮大。


账期只会成为破坏产业生态平衡的慢性毒药,结果就是品质不断下降,企业岌岌可危,形成无法自救的恶性循环。


当然,我们不能光看甲方怎么说的,也要看甲方到底是怎么做的,而作为乙方也不能完全等待甲方转变,也需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,去改变自己的生存现状。


无论是业务转型、优化客户结构,还是提升专业能力拥抱AI创新技术,亦或是联合合作,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、风险共担,只要熬过过渡期,不被甲方业务、账期所绑架,乙方依然可以活得滋润。


结语


行业寒冬下,有些地产乙方貌似还活着,但如行尸走肉一般,没有了往日的生机。有些地产乙方看似消亡,但实则他们不再继续内卷,而是去有鱼的地方捞鱼,开辟了企业的第二曲线。


作为地产乙方,无论现状是苦还是乐,我们都必须清晰知道自己的定位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,甲方爆雷不是我们的错,不管是甲方经营问题还是行业趋势问题,我们都问心无愧,只要我们没有自暴自弃、停滞不前,带着发展的思维看待问题,相信即使黎明黑暗无比,曙光也自会破晓。